Menu

矿物岩石地质生态GeoPark

安徽省政府认定的“安徽省非金属矿采选及深加工产业集群镇”——酉华镇酉华镇历史悠久,曾数易其名,古称二十四都,解放前称宾阴乡。因位于青阳县城北面,俗称青阳北乡。距青阳县城约20公里,是泾、青、南三县交界处,318国道横穿境内,北距铜陵港口50公里,西至池州市60公里,东至芜湖市100公里,飞机(池州九华山机场)、高铁(池州站)等交通十分便捷。人口1.5万人,全面积117.7平方公里。以矿产富、林业大、蚕桑强、农业特色著称。
酉华农业以水稻为主,有较多蚕桑、茶叶、油料、小麦、丹皮等种植。林业有乡村林场12个,竹木资源丰富。
酉华矿藏资源十分丰富,拥有全国前名列前茅的质优、储量大的石灰石矿产和加工生产基地。CaO≥55.5%、CaCO3≥99.5%的石灰石矿储量约为20亿吨,已初步形成石灰石初加工及氧化钙深加工产业集群;也有优质的方解石(CaO≥55.5%、CaCO3≥99.5%、白度>93%)、白云石(MgO≥22%,CaO≥31%,SiO2<0.65%)等非金属矿资源,正在形成以方解石、白云石开发及加工产业链;还有含锑品位较高的锑矿及金、钼、钨、铜、铅、锌等金属矿。山上森林竹海,山下桑田似锦。非金属矿、蚕桑、茶叶、中药材等产品驰名大江南北。随着山脉纵横、地势起伏奇特景观此隐彼现,云崖、瀑布、溶洞、石林、井泉、坑道、水库、桥梁、古树、古庙、古村落等自然景观点缀在青山绿水间,构成了一幅又一幅别致动人的山水风情画卷。




酉华镇西南相邻九华山国家地质公园:

青阳县境内的九华山,既是国家级5A景区和佛教文化盛地, 也是九华山国家地质公园。

九华山国家地质公园位于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,地质历史上,历经多次地质构造运动,形成了山地错落、险峰插云、怪石嵯峨、幽谷深邃的地貌景观。 整个九华山主体由花岗岩石构成,盆地峡谷众多,地质环境优越,群峰竞秀,植被繁茂,瀑飞泉涌,气候温和湿润,四季分明,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著称于世,素以秀峰、怪石、奇松、日出、云海、佛寺、雾凇等闻名遐迩。
九华山地区地形上归属中国地形单元的第三阶梯东南丘陵,北侧紧邻长江中下游平原,南侧为皖南山区山岳地貌。九华山地区的丘陵起伏较大,切割较深,总体南北向,中间高,四周低,海拔高度在50m至1344m之间。

主要地质遗迹有:花岗岩地质遗迹、第四纪冰川地质遗迹、石灰岩岩溶地质遗迹、水文地质遗迹、大断裂带遗迹。

花岗岩地质遗迹
花岗岩峰丛:花岗岩峰丛一般是指花岗岩岩体由节理、劈理、断裂、流水、冰冻及风化等地质作用形成的地质地貌景观,多以锥状、柱状、脊状、穹状、箱状等地貌形态出现,通称为峰丛。
九华山以峰为体,花岗岩奇峰遍布整个九华山园区,已命名大小山峰71座,共分5种类型:锥状峰(大古锋);脊状峰(十王峰等);柱状峰(北蜡烛峰等);箱状峰;穹状峰(天华峰等)。
各种峰近八成形成于燕山晚期九华岩体第三次钾长花岗岩中。
花岗岩怪(巧)石:九华山园区内花岗岩怪(巧) 石广布,千姿百态,怪(巧)石是一种特殊的象形地质体,它是花岗岩由水平节理、垂直节理、斜节理,经风化、崩塌和流水等地质作用形成特殊地质景观。
在九华山园区内峰丛中,经怪(巧) 石点缀,可谓“峰峰无石不迷人”,有的纤巧秀丽,如雕如刻;有的似人似物,类禽类兽;有的独立成景;有的与松、石为伴,巧妙组合成了各种造型,维妙维肖,栩栩如生。
正是这些形态别致、意趣无穷的怪(巧)石,构成了九华山园区主要地貌景观。
九华山怪石数量众多,选入《九华山大辞典》(2003年) 园区内怪(巧) 石44处。
怪石按其成因可分为4种类型,即风化剥蚀型:大鹏听经、观音望佛国等;崩塌型:定海神针、仙人晒靴石等;崩塌堆积型:马头石等;滚石型:大象出林石等。已命名的怪石全部形成于九华山岩体第三次钾长花岗岩中。
花岗岩洞室:九华山花岗岩洞室,其成因类型、规模大小、分布地域各不相同。或沿花岗岩节理、裂隙风化侵蚀而成,或为水流侵蚀、潜蚀而成,或为巨石崩塌巧堆妙砌而成。
根据入选《九华山大辞典》(2003年) 九华山园区内洞室共16处,洞室全部分布于第三次钾长花岗岩中。
所形成的洞室,如洞如室,深邃清幽,按成因分成3类。即构造洞室:地藏古洞;构造崩塌洞室:古佛洞;崩塌堆积洞室:才子洞。
花岗岩山间盆地:由于受构造作用和岩性等因素的影响,在河流(溪) 的源头,常发育成四周较高中间相对较平且低的盆状地形。
九华山盆地规模较小,在数平方公里以下,海拔高度多在800米以下,除九华街盆地、老常住盆地发育于青阳岩体与九华岩体接触带外,其余均发育于九华山第三钾长花岗岩中。
按成因分为:侵蚀盆地:翠峰盆地;构造侵蚀盆地:闵园盆地;差异风化侵蚀盆地:老常住盆地。
花岗岩峡谷:分布在花岗岩区的较高海拔地带的深切割区,其谷坡陡峭,长度远远大于深度,它通常发育在构造破碎带或抗风化能力不同的两种岩石接触部位,呈“V”型或“U”型。
按成因分为3种类型:即构造侵蚀型峡谷:闵园峡谷;差异风化型峡谷:百丈潭峡谷;侵蚀型峡谷:龙池峡谷。
第四纪冰川地质遗迹
在第四纪更新世时期,九华山曾出现冰期和冰川活动,冰川的刨蚀、侵蚀和搬运作用,留下了冰川遗迹,造就了冰蚀地貌。
冰川遗迹主要分布在园区的西部,即桥庵—九华街—下闵园一带。
主要冰川遗迹类型有:终碛堤:大小混杂的堆积物组成垄岗状冰川末端堆积,如桥庵冰碛堤;漂砾:大小混杂,排列无序的砾石,如下闵园漂砾;冰斗:冰川在运移过程中铲削基岩形成的椅状地形,如九华冰斗; U型谷:是冰川顺山谷运移过程中,切削两侧基岩形成的地貌,见于龙池—甘露寺—九华山大门。
石灰岩岩溶地质遗迹
该遗迹主要见于鱼龙洞园区。
水文地质遗迹
九华山水文地质遗迹主要有瀑布、潭、泉、池、涧等。
大断裂地质遗迹
地质公园内有大断裂一条,即九华山大断裂。该断裂位于九华山园区中部,走向北东7°,区内长33km,且南北两端均伸出区外。主要发育于九华山复式岩体第三次钾长花岗岩中。断面倾向东,倾角60°~80°,破碎带宽10~100余米。断裂平移距离约150m。构造岩由破碎带中心向两侧为糜棱岩—角砾岩-破裂岩的横向分带性,最外者为劈理化带,沿断裂带在上闵园充填有安山玄武玢岩脉,在南部充填有一宽约10m,长1000余米的石英脉。东盘南阳林场一带中上寒武统被断层左行牵引发生褶皱。地貌上从南面进天门至北部下闵园形成一长达8Km的沟谷,局部形成峡谷。南部充填石英脉形成南北向的山脊。
根据岩体剥蚀程度及充填的安山玄武玢岩脉,说明该断裂带切割深。从区域特征分析,该断裂带至少表现为两期活动性质,早期活动控制了九华复式岩体第三、四期岩浆的侵入及一系列脉岩的分布,晚期则为左旋剪切,并破坏了早期侵入的岩体及脉岩。断层东盘相对下降,向北平移,属正平移断层,力学性质为压扭性。花岗岩地貌山脊山峰显著,石灰岩溶洞发育,具有多层分布特点。沟谷流向多呈南北向和近东西向。

据悉,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明确九华山地质公园作为201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候选地,现已进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方评估过程,拟于2018年7-8月份官方评估专家将来山对创建世界地质公园进行全面现场评估。



版权所有©青阳非金属矿研究院        Copyright © QYIM  &  AMSC 2017-2018

Username:

Password:

联系我们 Contact